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单位

涨知识|本科的“本”是何意,你真的知道吗?

弘成学习中心2022-03-10
大学的学制大致被分为本科、专科两类,那么你会不会也有过这样的好奇,“本科”的“本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又是怎样由来的呢?这还得从古代科举说起。
 
现代意义上的大学,是引自西方的。但中国的文化始终是传承,西方的大学被引入中国后,有着明显的“中国化”色彩。而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学制概念,但科举却是有明确的规定的。古代科举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,不是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举行。
 
一、古代科举
为什么要规定3年?
首先是有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,比方说交通问题,行政效率问题,时间太短,考生与官方都存在难题。更重要的是,科举制度还要与当时的其他制度相衔接。比如说“丁忧”制度。“丁忧”,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孝三年。考生或官员,如果有父母等亲人去世,必须回家守孝,不能参加考试或上班。“丁忧”的制度规定,是二十七个月,约等于三年。科举三年一次,守孝也是三年,这样制度就衔接了。
 
古代纪年,使用的是天干地支。如1619年为丙辰年,这一年的科举即称“丙辰科”;1619年为己未年,这一年的科举即称“己未科”。这就是科举中的“科”。
 
二、科举制度中,“本”是什么意思?
古代科举,考生要从秀才考到举人,再考到进士,三个级别。其中的进士,先参加全国性的“会试”,考中后再参加“殿试”。“会试”是礼部举行的,“殿试”是皇帝亲自主持的。“会试”到“殿试”,没有淘汰,除非有什么违规行为,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亲人去世,需要“丁忧”,不能参加殿试。
 
正常情况下,参加了丙辰科会试,就会参加丙辰科殿试,也就是本科殿试。通俗地讲,就是参加同一科的会试与殿试。所以,古代科举中的“本科”,指的是同一科。或者说,是“这”一科。
 
“本科”一词,最早见于宋代,《宋史·选举志一》:“开宝三年(970年),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,得一百六人,赐本科出身。”
官方微信